
取消
清空記錄
歷史記錄
清空記錄
歷史記錄



進入核能時代后,人類面臨的核輻射損傷幾率越來越大,包括核電廠爆炸及腫瘤等疾病的放射治療。大劑量輻射暴露后可導致急性放射病的發(fā)生,由于放射損傷的治療藥物一般只能在暴露后幾小時甚至幾天才能使用,而且許多治療藥物不能在延遲治療后發(fā)揮作用,因此科學家一直期望能找到延遲治療有效的藥物。
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種生長因子樣脂類介質,研究發(fā)現,這種物質能對細胞和動物放射損傷后細胞凋亡有抑制作用。穩(wěn)定的溶血磷脂酸類似物具有保護急性放射導致的造血系統(tǒng)和胃腸道放射病,基因敲除實驗證明,溶血磷脂酸受體2是保護放射損傷的重要基礎。
溶血磷脂酸受體2是一類G蛋白偶聯受體,該受體非脂類激動劑也具有治療急性放射病的作用。GRI-977143是一種非特異性溶血磷脂酸受體2激動劑,不過,由于該藥物同時能激活溶血磷脂酸受體3,因而無法作為放射病治療藥物。
最近,美國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型開發(fā)出一類特異性溶血磷脂酸受體2激動劑,并證明其中一種分子DBIBB對高劑量(15.69戈瑞)急性放射病具有理想的治療效果,尤其是具有延遲治療效果。這一研究目前已發(fā)表在《化學和生物學》雜志上。
溶血磷脂酸具備生物學功能
溶血磷脂酸是迄今發(fā)現的一種最小、結構最簡單的磷脂,它是真核細胞磷脂生物合成早期階段的關鍵性前體,甘油磷脂代謝的中間產物。20世紀60年代初,科學家觀察到溶血磷脂酸能夠引起兔腸平滑肌收縮。這一現象使人們認識到,溶血磷脂酸不僅僅是生物膜的組成成分,還可能具有某些生物學功能。
隨后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溶血磷脂酸作為一種細胞間的磷脂信使,引起生長激素樣作用,從而產生廣泛的生物學效應。溶血磷脂酸對細胞的生長、增殖、分化及細胞內信息傳遞產生多種影響,在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參與各種病理過程的發(fā)生發(fā)展方面均有著重要的作用。
介導溶血磷脂酸產生生物效應的受體屬于G蛋白偶聯受體,分為三種基本的類型。體內溶血磷脂酸由血小板、成纖維細胞、癌細胞和脂肪細胞分泌,是一種多功能的“磷脂信使”,在多種重大疾病如心腦血管病、腎病、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DBIBB預防放射損傷效果理想
射線能導致DNA分子斷裂,細胞具有修復這種損傷的能力,但如果這種損傷非常嚴重,超過細胞修復能力,就會導致細胞在數周內死亡。
美國田納西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教授Gábor Tigyi等近10年內一直從事利用溶血磷脂酸受體2激動劑治療急性放射病的研究。雖然目前對溶血磷脂酸受體2為什么能保護放射損傷的機理不完全清楚,但研究發(fā)現,溶血磷脂酸能促進細胞修復DNA損傷的潛力,這意味著這種分子可能具有理想的治療放射損傷的效果。
2007年,科學家發(fā)現一種能激發(fā)溶血磷脂酸受體的藥物具有降低急性放射性骨髓損傷和胃腸損傷的作用,這兩個系統(tǒng)是高劑量放射暴露最敏感的器官。但是這些藥物主要因為存在非特異性作用等缺陷無法進入臨床使用?,F在他們利用計算機模型將藥物分子結構進行改進,獲得對溶血磷脂酸受體2更特異的分子DBIBB,使用動物實驗證明這種藥物預防放射損傷的效果非常理想。
3~4戈瑞的劑量暴露就足以讓人類斃命,Tigyi用DBIBB實驗預防動物暴露在15.7 戈瑞的高劑量下的效果,結果發(fā)現未經過治療的14只動物中有12只在2周內死亡,暴露后26小時開始進行DBIBB治療的14只動物中只有1只死亡。
為證明延遲治療效果,他們對動物暴露8.5戈瑞后72小時再進行治療,1月后,15只未經過治療的動物死亡12只,經過延遲DBIBB治療的15只動物只死亡1只。治療放射損傷的藥物只能在24小時內使用有效果,因此這種72小時后仍然有效的藥物具有更大的應用價值。
Tigyi等將繼續(xù)基于他們自己的RxBio Inc生物科技公司開展DBIBB的開發(fā),在動物實驗中發(fā)現這種保護效應十分理想。不過,要進行人體實驗幾乎不可能,但是Tigyi表示,FDA能批準這類藥物,因為只要能用兩種以上動物證明安全有效,人體實驗只需要證明安全就可以,當然這種藥物的作用原理一定要清楚。
雖然將來這種藥物目標是用于核災難和恐怖襲擊,但是更廣泛的應用是作為腫瘤放射治療導致的副作用的防護藥物,或者作為宇航員宇宙旅行過程中發(fā)生宇宙輻射損傷的有效防護藥物。
